人们真的在意 Meta 的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选项吗?比如生成自己身处奇幻场景中的图像,或者制作自己选择内容的视频?
人们真的在大规模使用这些工具吗,还是说 Meta 对它们的热情比公众更高?
嗯,这很难说,因为尽管 Meta 多次宣称其 Meta AI 聊天机器人如今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 AI 助手,但 Meta 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这些数据,因为 Meta AI 已内置于 Meta 每款应用的搜索功能中。
这意味着,无论有意与否,很多人都在使用 Meta AI,而其旗下各款应用的日活跃用户达 35.4 亿,这意味着有大量用户可能被视为 Meta AI 的用户,但他们并非专门为了使用其人工智能工具而来到该平台。
那么,一个更具指示性的衡量标准将是 Meta 专门的 Meta AI 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该应用程序于 4 月推出,是将最初仅作为其 Meta Ray Ban 眼镜配套应用的“Meta View”应用重新命名而来。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 Meta AI 眼镜,这款应用也没多少可做的。而且由于 Meta AI 已融入其其他应用,即便进行了品牌重塑,初期使用量也并未大幅增加,不过正如 Similarweb 提供的这张图表所示,Meta 的 AI 应用近来人气大增。

Meta AI 应用程序
在四月重新命名之后,你可以看到兴趣的变化,然后在近期出现了大幅增长。
有人分享了这张图表,以强调人们对 Meta 人工智能产品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 Meta 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如何占据优势。但即便如此,这一激增似乎也是基于新鲜感,而非持续的使用和参与。
这是因为 Meta 在 9 月底于其应用程序中推出了名为“Vibes”的人工智能生成视频内容推送,这反映了人们兴趣的突然激增。

Meta Vibes
这导致很多人下载并使用该应用程序(Similarweb 称 Meta AI 应用程序在 10 月份被下载了 880 万次)来查看 Meta 的 AI 视频,这也意味着这些使用数据因好奇而失真,并非真正的、持续的兴趣或参与。
因此,更具指示意义的将是未来的使用率。本周,Business Insider 在获取了 Meta 内部有关 Meta AI 应用使用情况的数据后,对这一方面有了新的见解。
据 BI 报道:Meta 的 Vibes 动态目前每天约有 200 万活跃用户,与上周相比略有下降。与上述下载图表相比,这很值得注意,该图表显示 10 月份该应用的月活跃用户约为 3000 万。虽然这是在比较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的数据,但这些数字确实表明,大多数下载该应用的人都不经常使用它(注:平均而言,社交媒体应用的日活跃用户约为其月活跃用户总数的一半)。
11 月初,Vibes 的大部分增长来自印度(70.2 万日活跃用户)和巴西(11.4 万日活跃用户)。
11 月 6 日 Vibes 动态在欧盟推出后,欧洲的日活跃用户为 2.3 万。
Vibes 在东南亚部分地区使用量有所下降,菲律宾的日活跃用户下降了 9%,泰国下降了 7%。
数据表明,Vibes 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兴趣,但与下载量和最初的增长相比,其使用量相对较低,这表明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片段在吸引用户注意力方面效果不佳。
考虑到那股洪流中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这并不令人意外。但这也可能对 Meta 更广泛的通用人工智能推进计划产生进一步影响,因为该公司正打算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阶段投入巨资。
而且,Meta 公司非常热衷于让人们试用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现在,其应用程序的几乎每个元素中都有提示,让你能够与 Meta 的人工智能聊天,或者向人工智能机器人提问,或者点击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搜索气泡等等。
但人们真的想要这些吗?当然,当前这波人工智能工具确实有趣,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系统在多种情境下确实具有实用价值。但脸书和 Instagram 的用户真的会对生成自己作为宇航员的图像,或者不存在事物的短视频感到兴奋吗?
因为以经验来看,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会被视为“人工智能垃圾”,是那种衍生的、空洞的内容,这描述简直再贴切不过了:它确实是内容,也就是“可供观看的东西”,但却没什么特别有趣或引人入胜之处。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一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和图像独具特色且引人入胜,展现出新颖的形式。但这实际上取决于创作者的创意和技能。有些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可能看起来不错,但如果没有有趣的概念支撑,那只是展示人工智能能力的片段集锦。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效果很棒,但通常是因为发出指令的人了解图像构图的不同元素,并能够基于此对输出结果进行优化。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工具会提供更多创意机会,但人类的想法仍是创造力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交网络的核心所在,因为人类用户正是在社交网络中进行互动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回复提示让人感觉有些冷淡和空洞,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帖子建议在大多数情况下显得毫无意义。因为社交媒体是关于“社交”的,是与他人分享你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如果你依赖人工智能工具来引导这一切,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感觉更像是在为机器人与更多机器人对话铺平道路,模拟人类互动,而真正的人都在一旁看着这些系统重复和重新构想整个互联网上过往的讨论。
那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虽然人工智能提示和工具能够帮助引导你的思考,但如果你没什么可说的,为何还要发布内容呢?为何要觉得有必要占据空间,仿佛你需要填补讨论中的空白?
这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让人觉得侵扰和虚伪的地方,它们在社交应用中充当填补空白的角色,成为额外的、自动化的信息流,却并未给更广泛的交流增添任何实质内容。
你可以辩称,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促进更多讨论,帮助人们厘清自己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这或许确实如此。但你个人实际贡献的价值在于,无人能复制你的视角。为何要让这种价值被某种人为制造的数字滤镜所削弱呢?
尽管 Meta 公司热衷于推广其通用人工智能工具,并鼓励用户探索其可能性,尽管扎克伯格及其团队认为当前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发展是通向“超级智能”的道路,但我更倾向于赞同前 Meta 人工智能部门主管杨立昆的观点,他认为在这一方面,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基本上是一条死胡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会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人工智能超级智能的真正价值,以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形式体现,不太可能来自现有的数据,而是源于对能够复制人脑的机器系统的研究,以及这些系统实际运用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自主“思考”。
这并非大型语言模型系统所能做到的。实际上,称这些工具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误解,因为它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智能”,它们只是大规模的模式匹配预测。
这当然也有其应用价值,在某些用途中会有重大益处。但我认为它对社交媒体这种形式的贡献不大。
封面图片:Photo by Julio Lopez on Unsplash